格鬥專項百百種,「散打」和拳擊、泰拳、MMA究竟哪裡不同?!

 
 
 
 
 
 
 
 
 
 
 
 
 
 
 

A post shared by Sanda Fighting Arts (@sanda_fighting_arts) on

 

散打舊名為散手,是在1979年隨著中國傳統武術風潮而興起的運動專項,一直以來都深受許多民間人士的喜愛。1998年,散打比賽被正式列入第13屆亞運會項目,並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競技規模。

 

廣泛的來說,傳統武術在現代有兩種呈現方式,第一種是套路與招式的演練,好比太極拳、太極劍等等,表演性質比較強,另一種則是在擂台上進行實實在在的格鬥較量,散打就是屬於後者,現代散打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格檔等技巧進行徒手對抗,在保護選手不受傷的前提下,在制訂的規則中獲勝。

 

 

最好的武者是能適應任何風格的人

 

今年6月份,一代武術宗師李小龍的紀錄片《若水(Be Water)》上映,裡頭提到一句話:「最好的格鬥選手不是拳擊手、不是空手道選手、也不是柔道選手,最好的格鬥選手是能夠適應任何風格的人。」散打就是能發揮這項特點的武術,它不論門派或招式,單純運用閃躲、位移等步法,配合組合拳腳、摔技等進攻技巧來進行得分,與其他格鬥項目相比,散打的拳法、腿法、摔法對於普通人學習的門檻都比較簡單,但易學難精的同時具備非常強的殺傷力,而且散打的技術動作全面,以穩、快、變為基礎,衍伸出各種多元風格的打法,武者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在攻守兩端握有主動權並克敵制勝。

 

與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等等其他格鬥類賽事相同,散打選手必須穿戴包括拳套、護頭、護胸、護齒、護襠在內完整的護具進行比賽,擊中對方的頭部、軀幹、大腿等有效部位可以取得分數,若使用規則外的危險動作,則根據嚴重程度判給對方得1分或2分,甚至是奪權,這當中也有KO(knock-out)擊倒規則存在,只要讓對手在讀秒結束前無法自行站起,或視情況已無法進行比賽時,裁判會直接宣佈KO的勝利判定。

 

 

簡述格鬥項目之間的差異

 

拳擊顧名思義,是一項禁止用腳的武術,選手會穿戴拳擊手套與拳擊鞋來進行攻擊與防禦,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泰拳的腳步不教人後退兩字,兩邊選手在極短的距離下,使用拳、腳、膝、肘進行攻擊,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性和殺傷力的武術,過程非常硬派而刺激,格鬥迷想要嘗試的話請謹慎再三,泰拳對於普通人而言是相當兇狠的一項格鬥技。

 

知名度最高的MMA綜合格鬥,又稱「無限制格鬥」,過程允許選手運用多種不同流派的武術進行搏擊,它有確保運動員安全、公平進行競技的規則,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技巧上的限制,還允許在對手倒地時繼續攻擊,因此刺激程度與危險程度都是格鬥項目之冠。

 

 

期許台灣的格鬥圈能越來越好

 

散打做為格鬥項目中比較容易入門的選擇,不乏半路出家並奪得好成績的例子,但它本身還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格鬥項目,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訓練期間的嚴苛絕不是簡單基於熱情或者興趣就可以堅持下去的。拜近年網路與直播串流媒體發達之賜,和館長陳之漢先生等相關產業專業人士的投入與扶持,現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格鬥、重視格鬥,期許在環境越來越健全的同時,運動員能更有舞台,格鬥迷也有更好的管道能欣賞這些賽事,為優秀的選手們加油打氣。

 

 

2016年散打世界盃,法國與中國選手的精采對決

 

 

你可能會喜歡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若有侵犯版權煩請即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