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賽車的想像是:套著帥勁十足的頭盔、防火賽車服,在引擎巨大轟鳴中,操駕著要價不斐、性能強悍的車款高速奔馳,好不暢快。
現實可不是如此,車手得耐著幾近60、70度的高溫,在巨大離心力中,穩定地飆速前進。行進時必須保持高度專注,確保姿勢、操作毫無差錯,且充分發揮車子性能,同時還得機敏地觀察賽道狀況,在腦內快速組織應付各種突發的戰術與策略。
不過,陳意凡正是喜歡這種緊繃感,「拚命思考戰術、策略的當下,會讓我無法去想生活大小瑣事,這讓我很放鬆。」陳意凡說話速度不快,語氣少有起伏,答題都經過縝密思量,總是精確沉穩、謙遜且內斂,不會突然來個急煞或拐彎。
或許正是這份臨危不亂的穩重,讓陳意凡能在賽車世界中屢獲佳績。
陳意凡年僅27歲,就在國際賽事上收了不少獎項,是2017亞洲保時捷卡雷拉盃pro-am年度冠軍、2018亞洲藍寶堅尼挑戰賽 pro-am年度亞軍、2019亞洲藍寶堅尼挑戰賽pro年度總冠軍,也是藍寶堅尼2019年青年培訓車手、2020亞洲雷諾方程式eRacing職業組年度冠軍。
出生號稱「賽車沙漠」的台灣,陳意凡沒受過專業訓練,也從沒料想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職業賽車手,他憑藉著好學、好勝的精神,一路摸索、學習至今。
5歲玩卡丁車、14歲考取賽車執照
陳意凡的賽車魂,在5歲接觸卡丁車時被點燃,「算是我們家的休閒娛樂,一般家庭放假可能是去賣場逛街,我們是去賽車場。」他解釋著。
步入青春期後,陳意凡對賽車的熱愛絲毫未減,14歲時還在北京考取賽車執照。不過,華人家庭大多教育孩子以課業為重,他也僅能利用課餘時間,參加零星賽事練練手感。成長過程中,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握過方向盤,由於賽車對大眾對相對陌生、上手門檻高,國高中時期就曾為了同儕間的共同話題轉而投入籃球。
日常練習、賽事經驗不豐富,但有些事就是講天份。
2015年,年僅21歲的陳意凡在亞洲保時捷卡雷拉盃泰國武里南賽道,拿下B組兩回合冠軍;2年後,他被香港KLM錦龍車隊延攬參加保時捷卡雷拉盃全年度賽事,就此開啟職業賽車手人生。
這不在陳意凡預料內,他原以為賽車這個興趣,就只能是「興趣」,「玩卡丁車時,就是輕鬆玩樂心態,一直以來也沒有把賽車手當成目標,但2017年拿到保時捷總冠軍後,才覺得真的有這個機會。」
賽車等於飆車?揮之不去的傳統包袱
不過,成為一個亞洲賽車手的路程,從來不是一條坦途,而是曲折彎繞的山路。陳意凡直言,技術資訊落差、贊助商難尋是最大挑戰。
「亞洲賽車沒有歐洲歷史悠久,歐洲賽車手從小培訓,學習最正統的觀念,和亞洲資訊有很大落差。我們必須用很短時間,去理解別人怎麼開得那麼快,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方式。」除了不斷練習,陳意凡也會和其他職業車手交流討論,精進賽車技術。他始終堅信,待一段時日後落差最終會被填補,讓他足以和歐洲選手抗衡。
贊助商則是無解,這可不是狂踩油門加速前進,憑藉衝勁與努力就能解決的問題。
「企業不了解為什麼要贊助賽車,帶來的利益也沒有辦法量化計算。」陳意凡始終平淡的語氣裡,摻入了些困惑不安。
「賽車」等於「飆車」傳統觀念也是賽車手尋求贊助的包袱。「一直都會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常常在路上開很快、一直超車?在山路開很快?」陳意凡說,賽車是在合格合法場所的運動競技,而飆車是會危害別人生命安全的行為。
「賽車手其實就是運動員啊,」陳意凡說,和一般運動員無異,賽車手必須訓練強大的肌耐力、核心,即使是不能上健身房的疫情期間,他也會在家自主訓練,練車則多用模擬器進行。
「勝利」是緩解失落感的最佳藥劑
儘管賽車路崎嶇難行,陳意凡仍是踩著油門持續前進,一旦遇上死路、障礙物,就轉動方向盤,朝另一條路嘗試。
「我非常好勝,每場比賽都想贏。」陳意凡說,過去有多場比賽成績不錯,最後卻因各種因素取消積分,例如修車導致車高不夠、油量不符標準等,「會很失落啊,但是我就是會想辦法贏回來,記得有次賽季被取消積分,之後我連續贏了4、5場。」
每當車速飛快上升,他的思緒也處在「狂飆狀態」,思考各類策略與戰術。對戰前,也會謹慎地在腦內沙盤推演,思考如何超車、防守,以及要直接進攻還是保守為先?
去年疫情爆發後,許多賽事、訓練機會取消,陳意凡透過活動、跨平台合作維持收入,偶爾擔任私人教練。同時也持續在YouTube分享賽車手的工作日常、專業賽評等,和車友交流,也讓更多人認識賽車。
參加過大大小小賽車賽事,對什麼最印象最深刻?攸關勝負的競技賽場裡,更能顯露人性,陳意凡最難忘的,是選手們惡意的舉措,「很多選手會在背後做小動作,例如說壞話啊、賽場上故意撞我啊。」
「最終贏的人,都是沒有出那口氣的人,只要想辦法贏就好。」面對各種小動作,陳意凡不會憤怒地衝撞反抗,而是用沉穩冷靜的心去接住,他意志堅定、目標明確,永遠清楚自己要抵達的終點在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