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一般心理治療,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藉由肢體動作或舞動,表達與探索個人內在心理歷程,並幫助身體、心理、情緒、認知與人際關係進行整合,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教授洪瑩慧是國內少數針對舞蹈治療進行許多學術研究的學者,透過舞蹈治療協助精神病患以身體和動作為媒介,進而覺察自己的情緒。

什麼是舞蹈治療?
舞蹈治療起源於美國早期有些舞蹈家、現代舞者帶領一群退伍軍人跳舞時,發現舞蹈可改善軍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洪瑩慧表示,舞蹈治療不僅擁有對病患內心精神喊話的特質,透過舞動身體,產生許多肢體語言的表達,「從生理和心理角度來看,只要經由舞蹈帶動身體,皆會帶給個人身體從內而外的影響和改變。」

曾在精神專科醫院從事全職職能治療工作的洪瑩慧說明,所有疾病治療第一步都是教育,「就像生病去看醫生,醫生也會跟病患講解疾病,以及要透過那些藥物來醫治。」唯一差別是治療效果的產生,幫助病患在舞動身體過程中,有種被療癒的感覺,且邁向康復的終點,雖然無法保證疾病能完全痊癒,但至少有個方向可前往,「就像服用藥物未必會康復,但可在舞動身體中得到正在被治癒的感覺。」
有別於口語對談的心理治療
一般常見心理治療,偏向需要隱密空間,接著與病患坐下來進行對談的治療,不過屬於非口語對談的舞蹈治療,則透過身體和動作做為媒介,適用在有表達或學習障礙的病患身上,「許多病患未必有足夠語言,能告訴外界他們內心的感受,舞蹈治療透過身體為途徑,幫助大家了解病患故事,使人們嘗試用身體表達自己情緒和想法。」
或許有時會覺得重複這些身體動作,看似沒有意義,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覺這些動作能幫助病患,使自己在焦慮狀態感到舒緩,「舞蹈治療就是希望能重視這些特別動作,然後重新探索這些動作背後,所傳遞的情緒和想法。」

提到自己治療失智患者,洪瑩慧分析失智長輩明顯在腳步移動,及嘴巴功能產生退化,使這些長輩難以跟人互動,內心會感到孤單,借助舞蹈治療可幫助患者找回快樂,恢復信心,「運用跳舞不僅帶來與人群的互動,還幫助長輩們在走路上越走越穩,且懂得運用身體表達情緒,以彌補難以開口說話的缺陷。」
覺察情緒的好方法
舞蹈治療最直接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影響,主要在於情緒的改變,並覺察個人情緒,使病患認識自我,釋放深層情緒,每個人都具備多元特質,不單只有單一人格特質,「因為與不同的人相處互動,會激發出自己某種特質,進而造就更多可能性。」讓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動作,產生具體覺察能力,進一步認識情緒與身體的關係。
提升運動表現
近期洪瑩慧探討運動員經由舞蹈治療明白自己身體與心理的連結,再去進行訓練和比賽,是否能增進運動表現的研究,「這很符合運動員使用身體的特質,目前台灣還沒有人做研究,我正努力嘗試整合。」甚至她指導的研究生包含國內知名的網球國手。
日本網球女星大坂直美於今年2021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第二輪賽前,因個人心理無法負荷賽事所帶給她的內心壓力,而宣布退賽,掀起不少話題,洪瑩慧也建議可嘗試舞蹈治療的方法,「使用身體工作的運動員,可經由舞蹈治療得知身體與心理的連結。」
以現任世界網球球王Novak Djokovic為例,Djokovic經常在比賽中會有怒吼的反應出現,這樣的舉動雖引起爭議,但站在舞蹈治療觀點,這是宣洩情緒很好的管道,「不過必須注意嘶吼的修正及練習與人的溝通,球員可告知身邊的人說明自己並無惡意,而是需要這個怒吼來進行情緒宣洩。」
舞蹈治療的學習管道
在洪瑩慧努力推動下,有越多學生和民眾想學習舞蹈治療,這是她當初想進入大學任教的原因,建議學生若對此領域深感興趣,可報考相關科系,甚至攻讀研究所,「在學校不僅取得學位,訓練上也會比較嚴謹,就讀研究所則能強化個人邏輯思考。」就國內有開設舞蹈系的大專院校,北市大算是少數擁有一系列完整舞蹈治療課程的學校。

北市大除了舞蹈系,還具有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特殊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學系等科系,是不同於許多體育大學和藝術大學,所具備的優勢,「如果想對舞蹈治療有更完整及多元的學習,建議可跨修不同科系課程進行整合,不僅能減低學生開銷,投資報酬率也高。」未來洪瑩慧也規劃在北市大推廣教育中心開設具有碩士學分的舞蹈治療課程,提供學生更多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