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女孩到成為滑板選手、教練,張郁婷從不怠惰的20年極限歲月

滑板在2020東京奧運首次登場,這項過去一度被抹上叛逆色彩、性別嚴重失衡的極限運動,揮別了刻板印象,再次吸引人們的目光。

 

日本年僅13歲的滑板選手西矢椛摘下女子金牌後,青澀稚嫩的臉龐綻開了甜美笑容,發現攝影鏡頭還俏皮地用兩指比出了YA。這場賽事,不只打破日本奧運金牌得主最年輕選手紀錄,也預示女子滑板在國際賽事上迎來曙光。

 

頒獎台上,脖子掛上金銀銅奧運獎牌的選手,分別是13歲、13歲及16歲的少女,《美聯社》報導,這項大膽、開拓性的運動,在東京奧運拋下男子滑板數十年的陰影,邁向前所未有的光明坦途。《BBC》更以「年僅13歲的金牌得主西矢椛和她這一代」為題,直指「未來已經到來」。

 

台灣呢?相比其他國家,台灣女子滑板項目相對不盛行,但確實有些微小卻強大的力量,已默默耕耘數十年之久。

 

 

嚮往自由飛越的音樂女孩

 

寬鬆T恤、運動褲,搭上鴨舌帽及滑板鞋,一身美式街頭風的張郁婷,在極限運動場乘著滑板騰空躍起,在賽場內沿著斜坡高速旋轉、滑行,十足地俐落帥氣。

 

張郁婷身材嬌小,卻藏著難以想像的巨大爆發力,她過去在國內滑板賽事多次奪牌,也是台灣首位參加國際賽事的女性滑板選手,曾在國際極限PK大賽摘下后冠,目前則是滑板全職教練。

 

不過,張郁婷並不是一路都如此驚險刺激。高中時,她念的是音樂班,主修鋼琴、副修聲樂,偶然接觸滑板後,從此愛上脫離地心引力的無拘感受。

 

滑板選手張郁婷從不怠惰的20年極限歲月
圖片來源:張郁婷提供

 

張郁婷第一塊滑板、滑板鞋,是用自己打工薪資購入的。當時沒有教練,各種操作技巧,是自己靠觀看影片、觀摩選手,不斷摸索學習而來,過程即使摔過千萬次,也咬緊牙根、堅持到底。

 

「溜滑板對我來說是日常,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會溜速很快、去盪板,動作成功的時候,就會把所有不開心忘記。」張郁婷語速飛快,但每個字都帶著力道,說得格外認真。

 

面對早期「女生玩什麼滑板?」刻板質疑,張郁婷看得輕鬆:「自己想要做喜歡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雖然體力沒有男生足夠,但也可以玩到一個階段。」

 

滑板可說是張郁婷的第二生命。「我看到竿子、平台,就會立刻聯想,這可以用滑板做什麼動作?看到有人賣滑板聯名商品,就是會買回來。」即使滑板人生已逾20年,張郁婷始終專一,從沒「膩了」的一刻。

 

連近幾年愛上的運動項目「沙板」,也跟滑板有不少相似之處。滑開張郁婷臉書,就能看到數則她到淺灘體驗沙板的貼文,若是在不適合下水的冬天,她就撿一塊空地,放上波浪板,玩起「路上沙板」。

 

「我不喜歡被侷限,喜歡一直去玩、一直去玩沒有停下的感覺。」張郁婷說,她很享受自由度高的運動,沙板跟衝浪不同,不必等待浪來,只要手拿一塊沙板,不必考慮「外在因素」,想動就能動,而滑板也是如此。

 

滑板選手張郁婷從不怠惰的20年極限歲月
圖片來源:張郁婷提供

 

 

滑板賽場外的「幕後選手」

 

2013年,極限運動協會邀請張郁婷擔任「暑期滑板育樂營」教練,秉持著「讓更多人認識滑板」信念,以及學生家長好評帶給她的信心,隔年她毅然辭去南部燒烤店的工作,上台北開設「張郁婷滑板教室」,就此開啟教學生涯,也創下台灣滑板教學收費制度首例。

 

「(做這個決定)當時我也很掙扎啊,當然會怕。」張郁婷說,當時認識的滑板店老闆還曾直言「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但在運動協會、學生家長傾力相助及口碑持續累積下,一切漸漸上了軌道。

 

運動協會秘書長當時允諾張郁婷住進教練休息室,省去大筆住宿費;學生家長除了極力爭取由她擔任下屆育樂營教練外,也協助她踏入中小學開班教學,大大增加收入來源。

 

2014年到2018年間,張郁婷同時過著教練、選手生活,「比賽的時候,就要凌晨三、四點起來練習。」人力不足、推廣需求增加情形下,張郁婷在2018年暫停參加賽事,潛心經營滑板教學。

 

「當學生學完一個動作,表現得很開心,或者是克服挫折後樂在其中的樣子,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張郁婷說道。

 

「就是幕後選手的身分。」張郁婷這麼定義自己。關於滑板推廣,從來都沒有極限,她永遠會卯足全力、奮力衝刺,和過去的自己一樣。

 

 

你可能會喜歡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若有侵犯版權煩請即刻告知。